LED手电筒
LED自行车前灯/头灯
LED自行车尾灯
自行车配件
关于我们
新闻动态
产品中心
疑问解答
售后服务
客户留言
联系我们
English
新闻中心
中秋节的来源及发展
2013/11/6

   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,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,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,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,秋天祭月的礼制,早在《周礼》一书中,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。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,在中秋时节,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,观赏祭拜,寄托情怀,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,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,一直到了唐代,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,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,《唐书·太宗记》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,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,至明清时,已与元旦齐名,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。

 

    中秋节是中国秋季的传统大节,明清以来它的地位仅次于春节。中秋节的主旨是亲朋团圆庆贺。中国节日时间大都与月亮的运动有关,节期以月的弦、望、晦、朔为基准。月半时节的满月,常给人以圆润丰满的美感,中秋之夜是一年中最迷人的月夜。一年月色最明夜,千里人心共赏时。人们围绕着中秋明月这一特殊天象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月亮节、团圆节。祭月、拜月,赏月、玩月,走月、跳月,中国人的心态情感在如水的月光之下,表现得生动而自然。

 

一、中秋节的名称及其含义

 

    中秋节,是仲秋之节,在进入秋季的第二个月,以十五月圆为标志,这天正值三秋之中,故谓之中秋。此夜月色比平时更亮,又谓之月夕。因为中秋节在秋季、八月,又名秋节八月节;因为祭月、拜月,又叫月节月亮节;中秋家人团聚,出嫁的女儿回家团圆,因此又称团圆节女儿节;仲秋时节各种瓜果成熟上市,因称果子节。侗族称为南瓜节,仫佬族称为后生节等。人们在中秋时节欢聚赏月、祭祀、庆贺丰收。

 

二、中秋节起源及历史演变

 

春节、清明、端午、中秋是近世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。其中,中秋节形成最晚,在汉魏民俗节日体系形成时期,中秋节日尚无踪迹。唐宋时期因时代的关系,以赏月为中心节俗的中秋节日出现,明清时中秋节已上升为民俗大节。中秋节虽然晚出,但它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。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,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。

 

1. 起源于古老的月亮天体崇拜

 

  “悬象著明,莫大乎日月。”①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,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礼俗。日月这两大天体,在古人的观念中代表着世界的两极。日者,阳之主月者,阴之宗也。日月分别为阴阳的代表,在时间上分属日夜。同时,日月是构建历法体系的基础,季节上分属春秋,空间方位上属东西,五行中属水与火。二者相互配合、相互依存。《礼记·祭义》所谓:日出于东,月出于西,阴阳长短,终始相巡,以致天下之和。日月的正常运行是宇宙和谐的保证,因此古人很重视对日月的祭祀。

    殷人已将日月分称东母与西母,周代依据日月的时间属性行朝日夕月的祭礼。故作大事必顺天时,为朝夕必放(仿)于日月。”①这种朝日夕月的祭礼,据唐人孔颖达解释说,春分日的早上在东门外祭日,秋分的晚上在西门外祭月。因为秋分时节太阳几乎直射月亮朝向地球的那一面,所以月亮看起来又大又圆。正如后人所说:祭月祭日不宜迟,仲春仲秋刚适时。

 

    周人的日月祭祀的方式是:祭日于坛,祭月于坎。以坛、坎这两种物象作为日月的象征,坛在上,光明,坎处下,幽静。祭品为牺牲玉帛之类。

 

    春秋战国时日月神分别称为东皇公、西王母。《吴越春秋·勾践阴谋外传》云:立东郊以祭阳,名曰东皇公,立西郊以祭阴,名西王母。沂南汉画像石中西王母与东王公分坐在柱状物上(有说是昆仑山),西王母两旁跪有捣药的玉兔。由此可知,郭璞《山海经图赞》昆仑月精,水之灵府的说法言之有据,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(最早名常羲)演变而来。

 

    秦汉时期,日月祭祀仍为皇家礼制。秦雍都有日月祠,山东有日主祠、月主祠。汉代武帝时,祭日以牛,祭月以羊彘特,行朝日夕月之礼,朝朝日,夕夕月则揖此后北魏、隋唐以致明清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。现在北京的月坛公园就是明清祭月的坛场。

 

    月为夜明之神,它与太阳同辉。奎诺尔特人称月为夜间的太阳,与明朝人的夜明之称相同。祭月在上古作为季节祭祀仪式列入皇家祀典、例行祭祀后,民间缺少了祭月的消息。这可能与古代社会的神权控制有关,在绝地天通之后,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,只有王家才能与之沟通,一般百姓自然是无缘祭享的。月亮对于平民来说,是一种外在的神秘的支配力量,无法接近它,祭祀它。因此华夏文化系统内民间祭月的习俗,在汉魏时期不见著录,更不用说出现以拜月为中心的节日。

 

2. 唐宋以后中秋节俗主干因素的确立

 

    隋唐以后,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时代文化的进步,人们对月亮天体有了较理性的认识,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褪。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独占权威。月亮对一般平民来说,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。唐人精神浪漫、气象恢弘,亲近自然,唐朝虽没有中秋节日,但中秋赏月玩月已成为文人的时尚。人们将清秋明月视为可赏可玩的宇宙奇观,吟咏中秋明月的华章丽句寻常可见。秋月也常常引发人们感物怀人的情思,如白居易所说:三五夜中新月色,一千里外故人思。”(《中秋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》)古代传承下来的有关月神的神话,这时出现了新的情节,月宫中除了寂寞的嫦娥、蟾蜍、玉兔外,又添了一位据说因学仙有过而被贬谪来的吴刚。吴刚从事的是一项惩罚性工作,即砍伐一棵永远砍不倒的桂树。太阴之精月亮在这时成为仙界的流放地,从嫦娥偷吃不死仙药、化为月精,到吴刚被贬往月中伐桂的传说看,月神已由原始的宇宙主神演化为具有道教色彩的神仙。

 

    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,中秋放假一日。以赏月为中心的中秋节俗的形成,大概与都市生活情境有着内在的联系。《梦粱录》说:八月十五日中秋节,此日三秋恰半,故谓之中秋,因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,又称为月夕(卷四)月夕之名,显然与古代秋分夕月有关。文人沿袭赏月古风,但宋人赏月的情趣大异于唐人。唐人大多由月亮的清辉联想到河山的壮美,友朋千里,邀赏明月,诗酒风流。宋人对月感物伤怀,常以阴晴圆缺,喻人情世态。当然,对于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一种形态,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。北宋东京,中秋节前,诸店皆卖新酒,市人纵酒度节;中秋夜,贵家结饰台榭,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南宋杭州中秋夜更是热闹。在银蟾光满之时,王孙公子、富家巨室,莫不登楼,临轩玩月,酌酒高歌,以卜竟夕之欢。中小商户也登上小小月台,安排家宴,团圆子女,以酬佳节市井贫民虽无富户铺张的财力,可过节的愿望十分强烈,解衣市酒,勉强迎欢,不肯虚度。宋代中秋夜是不眠之夜,主管治安的官员取消例行的宵禁,夜市通宵营业,闾里儿童,连宵嬉戏,玩月游人,达旦不绝。

 

    明清之后,因时代的关系,社会生活中现实的功利因素突出,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,中秋节俗的变化更是明显。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,功利性的祭拜、祈求与世俗的情感、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,中秋成为民众时间生活中的重要节点。唐宋时代地位微弱的中秋上升为与年节、端午并列的民俗大节。节俗活动丰富多样。

 

 

友情链接:    
版权所有:源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: 传真:  网址:www.vinfinesecurity.com
地址:深圳市宝安区西乡黄麻布工业区52号 技术支持:出格软件